人民网北京11月3日电
(记者李博)北京供热季即将拉开帷幕,各项供暖前的准备工作目前怎样了?记者日前走访京能集团所属北京热力获悉,供热系统已启动打压试水与冷态调试,特别加大智慧供热建设,今年新增智慧供热面积约2500万平方米,累计改造规模近1亿平方米,全力保障百姓温暖过冬。
		
		
			完成20余万户室温采集设备安装
		
		
			京能北京热力管辖的市域内供热面积3.76亿平方米,用户230万户,管理锅炉房536座,热力站5350座。
		
		
		
			北京热力生产调度与监控中心。受访方供图
		
		
			在北京热力生产调度与监控中心,工作人员紧盯数字可视化大屏,城市供热监测数据及热网运行状态“一览无余”。这里是首都供热系统的“神经中枢”。
		
		
			北京热力生产调度与监控中心主任梁言凯介绍,今年供热季,北京热力智能指挥系统实现智慧监测、调度管理等9个核心模块上线运行,为调度决策提供全方位数字化支撑,实现从“经验预判”到“数据精算”的转变。
		
		
			基于精准预测,该系统可自动生成日前供热计划与日内实时调整计划,并联动热源厂、泵站等设备自动调整运行参数,实现热网运行动态优化。梁言凯说,今年供热季还首次实现供热指标“每半小时一调度”,每日设置48个节点精准调控,全力守护好市民冬日温暖。
		
		
			供暖季前,北京热力还完成了20余万户室温采集设备安装,借助室温监测平台对用户室温量化监测、远程调控,解决供热不均衡等难题。
		
		
			升级智能系统让供热调节更精准
		
		
		
			北重供热厂技术人员检查设备状况。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
		
		
			走进位于鲁谷北重供热厂供热调峰及配套热网工程,该项目作为北京西部重要应急支撑热源之一,总计安装18台29兆瓦燃气热水锅炉,供热能力可达522兆瓦。
		
		
			该厂智能化配套同步落地,燃气热水锅炉全部接入智能监控系统,配合智慧调度实现精准调峰。此外,辖区内169座热力站全新态势感知系统已全部调试完成,智慧供热项目主体设备安装就位,系统调试按计划推进。
		
		
			今年供暖季还构建起灵活可靠的热源调度机制,在突发状况下,可实现热电厂与区域热源厂之间热源输送切换与精准调配,提升供热系统应急保障能力。
		
		
			据北京热力石景山分公司副总经理王柳介绍,目前,分公司管辖的169座热力站已完成系统灌水和冷态试运行。“今年我们重点推进供热系统智能化升级,包括12座智慧供热热力站、46座态势感知热力站及12座无人值守锅炉房改造,还为2521户居民新增室温采集设备,供热全流程可自运行与自诊断,实现了从人工调控向智能管理的跨越。”
		
		
			供热服务启用智能语音机器人
		
		
			稳定供热的背后,离不开热源端的支撑。记者从京能集团获悉,目前该企业京内7家燃气热电厂已同步完成供热季各项准备,确保供热系统随时具备启动条件。
		
		
		
			京西热电外景。人民网记者 李博摄
		
		
			记者在京西热电厂区看到,发电机组高负荷稳定运行,供热管网循环泵高速运转。这些被工作人员喻为“热量搬运工”的巨型设备,已做好随时启动的准备。
		
		
			京西热电还通过打造智慧管理体系及智能监测系统,全力构建安全韧性、绿色低碳的智慧电厂。京西热电发电运行部部长宫志鹏说,经过技术改造,厂区应急补水最大能力达到1000吨/小时,可连续补水3小时,进一步提高热网供热系统安全稳定性,支撑西部热网应急需求。
		
		
			“我们通过燃气发电、余热供暖的梯级利用的绿色模式,实现供热期能源综合利用率最高达90%,既实现保供电稳定,又提升了供热效率。”宫志鹏表示。
		
		
			京西热电自2014年10月全部投入运营以来,通过替代原石景山热电厂燃煤机组,每年压减燃煤294万吨,减排二氧化硫近500吨,消减幅度超97%;减排氮氧化物1100吨,消减幅度近73%,与同类型燃煤机组相比,年减排二氧化碳近190万吨。
		
		
			记者了解到,京能集团所属的清洁能源公司推动能源结构向绿色转型,先后完成10台余热锅炉、11台燃气轮机改造,每年能减少5400吨氮氧化物排放。改造后,锅炉排放达15毫克/立方纳米的超低水平,实现清洁供热。
		
		
			供热服务方面,北京热力96069供热服务平台已构建线上线下多渠道服务网络。该网络涵盖96069热线、企业热线、微信公众号及小程序、“码上办”、京通小程序等渠道,将高效响应用户需求。供热初期,96069供热服务平台会同步启用人工座席与AI智能语音机器人,提升响应效率,以优质服务为市民守护好冬日温暖。